無論工作多忙,晚上回來多晚,回到家后我都要抽出時間反思一天的行動,將結果記錄在紙上。每到周末,我很少安排外出活動,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或者咖啡館里,以半周、周、月、季度、半年乃至全年為周期制訂出行動計劃并且進行反思,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那么,如何運轉PDCA循環呢?
1.計劃(PLAN)
在計劃階段,首先需要確定所要達到的目標。目標不確定,任何事情都無從談起。而且,這一目標必須制訂得盡可能具體,不允許含混不清,例如“早日攀登上較高的山峰”就不對,明確制訂的目標則是“一年之后的今天,站在面前那座山峰的頂端”。因為,目標制訂得越具體,目標與當前所處位置之間的距離就越明確。距離明確了,未來一年中應當付出的努力,應當采取的路徑就會越清晰。
這一步需應用廣為人知的SMART原則:具體性、衡量性、達成性、相關性和時間性。
那么,除了目標制定要明確外,還有哪些要注意呢?
-
制訂計劃既要小心謹慎又需大膽嘗試
-
定量目標(設定KGI)
-
找出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
制訂課題、提出解決方案
-
將課題按照優先順序排列,鎖定三個主要課題
-
課題的KPI指標化
-
制訂解決方案,達成KPI指標
-
將解決方案按優先順序排列
-
將計劃可視化
2.實施(DO)
實施階段,重點是要將這一解決方案劃分為眾多個行動措施,并將這些行動措施落實到具體任務,以利于組織實施。分解解決方案的結果是DO(行動措施),分解DO(行動措施)的結果是TODO(具體任務),每分解一次,條目的數量都會有所增加。之所以要將行動措施分為“DO”和“TODO”兩個部分,是因為,如果僅僅停留在“DO”的措施階段,多數情況下很難保證計劃措施的具體落實。
簡單而且容易實施的行動措施(DO),或者緊迫性較高的行動措施(DO)也許能夠得到迅速落實。但是那些費時費力的行動措施(DO),或者緊迫性較低的行動措施(DO),因為看起來難以著手實施,從而極易流于形式。如果把它們強迫分成兩個部分,在實施過程當中系統會經常提醒你——措施已經確定,但仍未具體實施。
因此,具體步驟為:
-
將解決方案轉換為行動措施“DO”
-
將行動措施量化(設定KDI)
-
將行動措施“DO”落實為具體任務“TODO”
-
逐步推進具體任務
3.驗證(CHECK)
實際上,計劃階段制訂的路徑、課題和解決方案,以及實施階段制訂的行動措施與具體任務,都不過是在計劃的基礎之上設立的假說。因為是在“現有信息基礎之上”得到的最佳方案,所以仍然需要在執行過程當中定期反復地對它們進行驗證,以確認這一假說的真實性。
在對成果進行驗證時,用客觀的眼光提出一些問題,例如“是否還有更高效的方法?”“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是否仍存在著潛在的課題?”,以示對自己當初建立起來的假說抱有一絲疑慮,同樣顯得特別重要。總之,實施起來充滿信心!驗證起來疑神疑鬼!
-
確認KGI指標的達成率
-
確認KPI指標的達成率
-
確認KDI指標的達成率
-
查明失敗的原因
-
分析成功的經驗
4.調整(ADJUST)
通常第四個階段被稱為“改善”或者“行動”(ACTION)階段,這一階段也可稱為“調整”(ADJUST)階段。這是以開發精益生產方式而著名的帕斯卡·丹尼斯先生所使用的名稱,被認為更符合PDCA的實際。
根據驗證結果,提出調整方案,并轉入到下一個PDCA循環。調整方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大種類:
-
對總體目標的調整
-
對實施計劃的大幅度調整
-
對解決方案以及具體措施的調整
-
不需要調整
PDCA循環并不難理解,關鍵在于實踐。在實踐當中受到啟發,立即將其落實到具體任務,并對具體任務進行全天候管理,且隨時驗證,同時迅速進入下一循環。值得注意的是,要因分析時,防止“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