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新安
一、產業背景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拉動地區經濟增長,中國再次重視和加速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去年年底,國務院批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不久前,國務院批準了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據相關報道,中國正在考察多個區域經濟發展,如黃河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環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中國,在過去一個時期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體現在區域空間上形成了一系列地理意義上的區域經濟體,如南部和東部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等。如今,中國在振興產業以推進經濟的同時,意欲加強區域經濟的發展,即促進區域經濟體內部市場的一體化,形成都市圈或產業帶,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推動經濟增長,調結構,擴內需,促和諧,保增長的重要戰略。在此形勢下,我們提出“朔蒙經濟區”思想,對提振朔州經濟意義深遠。
二 、“朔蒙經濟區”的意義
“朔蒙經濟區”是二三級城市中,最具原創精神的經濟提振理論。表明朔州政府欲突破多年來朔州經濟發展瓶頸,從資源型向循環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決心與信心。“朔蒙經濟區”是指以朔州為中心,輻射半徑大約為80到100公司的區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相臨的烏海相地區,以陜西的愉林地區等。(此處可進一步商榷)主要以內蒙地區為覆蓋區域為主,形成朔蒙互成椅角之勢的經濟互動層。
朔州為資源型經濟,內蒙為制造型經濟,兩者都需打造外向型投資性消費經濟帶。“朔蒙經濟區”的提出,將朔州經濟與內蒙經濟緊密掛勾,形成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對于推動朔州經濟的快速轉型突圍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就是對于內蒙而言,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市場動作。
城市經濟發展,不光要有市場信心與遠見,還要有戰略圖謀。“朔蒙經濟區”的提出,不光對朔州經濟發展有實質性的推動,而且可能成為朔州經濟長期發展主打戰略方向,吸引重多的商家投資合作,對朔州城市形象的推動,更是一個長期的媒體話題,有助于優化朔州城市形象,與經濟環境的改善。是發展朔州經濟,傳播朔州城市品牌形象的一項長期戰略與方略。有了“朔蒙經濟區”的新謀略,加上政府實際經濟利好政策,這個戰略就可以很好實施與呈現。
三、“朔蒙經濟區”戰略的高度
目前,推動朔州經濟的策略,主要是,持續推動煤電基礎產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一手抓煤電產業的產業鏈升級,提升基礎產業附加值;一手扶持推動現代制造加工業,在酒業,乳業,制藥,建材領域與大品牌形成產業連動效應,形成以煤電基礎產業為核心,向現代制造業,服務業發展的新格局。我們提出“朔蒙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可有效實現市政府“大招商、招大商”的超常規發展思路。快速推動地區旅游業、現代物流和現代機電維修業的發展。此戰略的提出,能將朔州區域經濟發展,煤電產業整合,陶瓷產業,現代服務業待方面的特點產業,整合打包,形成具有影響全國的產業影響力。
為此,我們提出“朔蒙經濟區”的概念,借產業調整之際,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加快推進山西朔州經濟的大發展,開動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新動力。
在這一語境下,“朔蒙經濟區”,將注定成為推動朔州經濟發展乃至山西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朔州做為山西北部,晉、蒙、陜“三西”交界處的重要城市,有著牽一發動全身的強勁后發動力,與晉、蒙、陜有著廣泛深入的競合關系,由于地處三省交界的西部地區,由朔州提出經濟發展新戰略,必定會獲得蒙、陜相臨地區的呼應,特別是內蒙地區的高度重視,如果朔州能在戰略上與內蒙經濟形成圍合之勢,對朔州經濟發展的推動將是巨大的。
“朔蒙經濟區”關鍵詞的提出,是朔州謀求跨越式發展的新思路,新戰略。對于朔州擺脫傳統依賴型發展模式,防止“資源優勢陷阱”,推動資源型產業優化升級,完善產業結構布局,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的非資源型產業,降低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有重大意義。對于迎接國家區域經濟大開發的洗禮,搶食大開發盛宴,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傳播塑州城市品牌價值,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此,在朔州城市品牌塑造高鋒論壇上,提出“朔蒙經濟區”的論點,以期引起市場與媒體的關注,對增加對朔州城市形象的傳播,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形成媒體話語空間,厘清朔州城市品牌的有效定位,有效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加快朔州經濟的發展,將電力資源,陶瓷資源,畜牧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形成互動發展之勢,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四、“朔蒙經濟區”戰略實施的益處
“朔蒙經濟區”戰略的實施,具有以下益處。 1、 能有效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改善朔州投資環境,大大傳播朔州的市場知名度。 2、 能在產業升級與轉型,招商與投資方面形成持續的熱潮。將投資與服務業明顯拉動。 3、 能與內蒙形成經濟聯動,快速盤活朔州現代制造加工與服務業,實現資源經濟與服務經濟的雙向發展。實現跨省區合作。 4、 能將朔州的地理優勢盡情發揮。將同蒲鐵路、神黃鐵路、大運高速、109、208 交接優勢,烏海高速,呼同高速,大同-太原-西安高鐵,準格爾-朔州鐵路的交通樞紐地位,轉變為朔蒙經濟帶的中心推動軸,形成平行產業與交叉產業的發展新格局。實現基建,制造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方面的突圍。 5、 結合歷史文化傳承,在“朔蒙經濟區”推動的同時,打造“三西”文化重鎮,將“走西口”、“殺虎口”,“內外長城”,“西出陽關”等文化符號鎖定在朔州地區,形成朔州旅游發展新亮點。 6、 適時整合推出,煤電能源產業花園式旅游產品,將基礎產業的產業帶進一步延伸。 7、 形成持續的媒體話語空間,不僅在山西,也將在全國形成巨大影響力。 8、 政府適時推出支持“朔蒙經濟區”的產業政策,將經濟區做實做透。 9、 國家政策的助推。文化部的文化共建,煤監局的安全措施支持,交通運輸部,電監會的支持等 10、 基本態勢:延伸兩翼、對接“三西”,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 11、 基本格局:準確定位、主動融入,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 12、 5-10年歷程:提出概念,建立規劃,領導關懷,切入先行,步入新軌.全速發展. 13、 媒體的持續和全方位朔州報道與傳播。
五、啟動“朔蒙經濟區”步驟與方法 具此,“朔蒙經濟區”是立足于區域經經濟發展與城市品牌形象提升的雙重角度提出的。如欲展開這項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由省品牌學會與社科院相關政研機構提出研討,組織北京及國務院相關區域經濟專家學者,如厲以寧教授。對“朔蒙經濟區”進行論證。取得論點后,形成焦點,為下一步實地考察提供基礎視角。 2、 組織專家對朔州進行調研,提出可行性意見方案。 3、 適當時間,組織召開“朔蒙經濟區”經濟戰略研討會,邀請媒體參加,形成朔州經濟發展新動向的話語源。 4、 組織專家制定“朔蒙經濟區”發展規劃。包括基礎條件與發展環境,指導思想與任務目標,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等等方面,是一份完整的經濟區的規劃報告。 5、 爭取將“朔蒙經濟區”列入省部的“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市委、市政府應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朔蒙經濟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將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地級市中示范區。 (如果細化稱謂,也可叫“朔蒙現代產業經濟區”等) 6、 細分劃的工作,可繼續進行“朔州旅游產業的規劃與包裝推廣”,打造“三西”文化能源旅游產業帶。 7、 出版“朔州經濟區產業發展”圖書,招商引資圖書,宣傳推廣片等。 14、適時舉辦“朔蒙經濟區投資洽談會”,推廣會,招商會,說明會等。 15、經濟區將做為一個長期戰略,必須具有大氣魄、大思路、大手筆,尊循整體規劃,精心研 究推進方式,精心抓好落實到位,在未來10年時間內,將朔州經濟推上新臺階。
另外,還可以規劃縮小,以以下三種形式展開論題,效果也較為出色。 1、 塑州城市品牌“轉型發展”高鋒論壇
朔州是全國13個產煤基地之一。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著產業單一,發展粗放,環境污染,貧富懸殊,發展失調等諸多問題。朔州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打造新興產業,“轉型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同時,“轉型發展”也是安全發展與和諧發展的領頭雁,逆州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與落后發展方式決裂,與急功近利思維告別。
進入新世紀,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與國家戰略結構的調整,逆州的煤炭、電力已不足以代表城市轉型后的個性,必需在現代服務業上尋求出路。這是一個有亮點的話題,也是一個有焦點性的話題。可組織專家通過此次論壇,對朔州的城市形象進行定位討論,通過產業優化與結構調整,順勢提出新朔州的城市品牌形象,比如提出“西部文化交匯之城”,“內外長城交融之城”,“文化之城”,“開放之城”,“活力之場”,“宜居之城”。等等。以此議題為中心,通過討論產業轉型,進而討論朔州城市品牌的定位與提升。
2、“塞外江南,宜居朔州”城市品牌形象高鋒論壇
朔州在唐堯時為冀州之域,堯舜時屬并州,夏歸葷育,商屬下危,西周屬北戎,春秋時為北狄所據,戰國時為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此筑成馬邑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馬邑為朔州;天寶八年(公元742年)又改朔州為馬邑郡。明時,朔州隸屬大同府。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后雁門撤道,直隸山西省。
尉遲恭、張遼、鮑承先、班捷舒等歷史名人都是朔州人。這些人都是鎮守西部的名人,與朔州的文化脈搏息息相關,如果從這一角度出發,確立“塞外江南,宜居朔州”為研討主題,并將內外長城等歷史文化要素綜合挖掘,可提出,“塞外江南”的宜居城市之形象,這將是一個能引起關注的話題,同時,也對打造宜居與開放的城市形象有重要意義。
3、 朔州“走西口經濟帶與服務經濟”發展高鋒論壇
在朔州市政府提出“穩一產、強二產、抓三產”的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思路,緊緊抓住煤電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安全化、環保化、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為方向,在“新型”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能源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環保發展產業體系的思想指導下,“新型”是的一個可以充分討論的豐富話題。
逆州的經濟發展,更多需要通過加強經濟激發自身的“內生需求”,經濟推動所產生的“內生需求”的效率遠遠強于行政區劃改革所帶來的影響。通過“走西口經濟帶”形成服務業的聯動發展,實現“走西口”關聯城市的產業聯動,政策聯動和項目聯動,實現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以逆州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下,實現與內蒙、陜西周邊城市(如鄂爾多斯,榆林等)的錯位發展。
提出“走西口經濟帶”是一個文化與經濟交融的討論議題,如對此進行深入討論,將在朔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投資,旅游客流的提升及城市形象的建立與傳播,三個方面起到突破性的傳播作用。同時,這也是對“新型”思想的另一種運用與發展。
“走西口經濟帶”可將相關城市,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聯,文脈相同的共同因子,有效的統合起來,以朔州為中心,共同做大做強服務經濟。同時,還可促進“走西口”文化旅游衍生品的繁榮。
附件:其它相關“經濟區”的戰略成果
1、“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級別:已被列入國家“十五”和“十一五”規劃。 內容:包括山東省的濱州、東營兩市,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國家“十五”和“十一五”規劃均提出要“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已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總體規劃包括總體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發展布局和城市空間布局及產業發展布局、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布局四大部分。
功能定位:內聯山東半島城市群,外接東北和中原經濟區,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對接天津濱海新區,努力建設以化工、造紙、橡膠輪胎、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加工制造業基地;以提高油氣勘探開發水平為主導的石油工業基地;以超超臨界大型燃煤電廠為主導的電力供給基地;以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科技研發單位等為主導的科技轉化中心;以鐵路、高速公路等對外大通道為主導的區域性交通樞紐中心;以東營港和物流園區為主導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同時,突出發展生態旅游,建設休閑度假觀光勝地;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主戰場,東營市的開發建設目標是:努力把東營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國家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取得成效:20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委、省政府就把黃河三角洲開發確定為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支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作為支持《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第一個優先項目援助實施。中國農學會、中國工程院、中國林學會等單位的40多位高層院士專家在對黃河三角洲實地考察后,聯名向國務院提出了建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議,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江澤民、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親臨黃河三角洲視察,對以東營市為主體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作出了重要指示,對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的定位給予了充分肯定。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相繼作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施中部崛起和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放開發等戰略決策,全國區域經濟呈現加速發展的新格局。面對競相發展的局面,山東省委、省政府最近確定全面實施黃河三角洲開發戰略,加快建設以東營為主戰場的高效生態經濟區。
東營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軌道,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已經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和持續魅力。“十五”期間,東營市經濟總量比建市以來前17年的總和翻了一番,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6%以上,地方經濟年均增長25%左右,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1166.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利潤、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三項總量指標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余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項人均指標居全省首位。2004年城市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城市第27位,并跨入中國投資(硬)環境50優城市行列。
黃河三角洲正在成為我國東部沿海特別是環渤海地區一個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新經濟增長點。經濟區地啟動,即簽約投資項目20個,總金額128億元。項目涉及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油、房地產開發等諸多領域。政治與社會效益影響深遠與巨大,無法統計。
2、“海峽西岸經濟區”
級別: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批準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一步統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與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
內容: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臺工作、統一祖國,并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
功能定位: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臺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以及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共計23市。
取得成果: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獲得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和親切關懷,海西戰略已經從地方決策上升為國家決策。受到黨和國家各領導人的大力支持。2004年9月初,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同志到福建考察,在永安欣然揮毫題詞“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展。”
海西戰略構想提出不到兩個月,在2004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干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認為福建的這一戰略構想很有創意,給予了肯定和支持。他希望中央各部門能夠大力支持福建。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永康也指出,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親情和經濟互補是福建一個重大的省情,海峽兩岸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福建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很好,希望能進一步研究和推進,為海峽兩岸經濟的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更大的貢獻。隨著《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原則通過并即將出臺,海西區域的發展更是不可限量,遠不是一些經濟數據可以說明的。
|
上一篇 : COD,中國特色物流經濟
下一篇 : 也談“棱鏡門”:國私不存?個人隱私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