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熱門文章
- 盤點2014年世界排名前十企業培訓
- 淺析肯德基企業社會責任
- 企業對內對外的有效溝通
- 淺談中小型企業是否有必要外請培訓講
- 企業為什么要賦能
- 探析“老干媽”陶碧華的企業管理之道
- 談談谷歌的那點企業文化
- 你是個合格的企業培訓講師嗎?
- 淺述知名企業是如何通過販賣文化成就
- 淺析百事企業社會責任
相關熱門內訓課程
- 打造企業新中層
- 企業員工職業化素養提升
- 企業戰略規劃與落地
- 電子廠怎么培養員工質量意識 品質對
- 房地產調控政策、市場形勢與企業對策
- 杜邦安全管理理念與零事故安全意識培
- 服務員必備的服務意識和技巧
- 物業管理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巧
- 機械企業生產管理_基于TOC的補給
- 機械企業項目型銷售策略和技巧
相關熱門公開課程
導讀:企業管理者之所以成為管理者,除了自身具有勝任崗位的素養和技能外,還因其具備了三種至關重要的意識。
一、問題意識
管理者是因為問題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世界太平,人皆良者,則社會、組織均無須管理。
管理者應該是問題的終結者,矛盾的化解者或轉化者,除此,便在這個層面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管理者的問題意識表現在三個層面:①發現問題;②解決問題;③預防問題。
問題的存在是一個常態,只是我們是否用心,是否善于從平常中去發現不尋常,找到問題所在,這是企業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其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先決條件,在于其是否有這種敏感的嗅覺,是否關注到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細節,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
發現問題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下決心解決問題,使問題到此為止,卻須要有勇氣和信心,更須甘愿承擔責任,更為重要的是對企業管理者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量,是一種技能的體現,是對產生問題根源的探究,以及對多種資源的綜合運用,是對于良好結果的保證,必須準確把握好天、地、人等要素,促成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更為高級的問題意識是要有一定的預見性,能夠預知到問題的存在,并做好相關預案,絕非臨時抱佛腳,而是把握可能性,并做好萬全之準備。一些慘案的發生,本質上是企業管理者的低能,或無能所造成,其實,就是企業管理者缺乏對問題的掌控,使之超越了理想的范圍,轉向了更加惡劣的局面,功夫只在素日訓練的自我錘成。
二、目的意識
當我們把目標制定得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卻忘記了最初的本源,只是一味地奔跑,卻離最根本的需求相去甚遠。為了不使我們的行為南轅北轍,我們必須時刻牢記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
為什么比怎么辦更重要,目的比目標更重要。
管理者必須做對的事情,而絕非做更多的事情。我們的思維應該是目的、目標、計劃、行動、評估…,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正確地思維,并在正確的軌道上安全前行。那種天馬行空地飛越,往往卻是不接地氣,迷失了自己,遠離了組織和團隊。
目的明確,為使命而戰。否則,就是一種絕對的背叛。
三、價值意識
任何企業管理者的行為,可以概括為兩種,一是維持,二是增值。
維持只是按部就班的活動,增值則須要有所創新,是一種更高價值的行為,它會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對管理者要求就只有一個——做有生產力的事情。
我們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們不是把工作做完了就好,而要把工作做好。價值的意識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正確地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這便是管理的全過程。對于個人、家庭、組織、社會等,都是至關重要,不僅僅是企業的需要。
美國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了管理者的三大任務:
1、界定機構的特定目的和使命;
2、使工作豐富有生產力,使員工具有成就感;
3、處理社會的影響和承擔社會責任。
據此,作為企業管理者,無論在哪一個層別,都應明白須有何等作為了。十八大提出了“頂層設計”的概念,如果你是處于高層,恐怕還需要有更多的意識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更多的就是承擔責任,擁有責任心就是企業管理者最為基本的意識。
上一篇 : 《西游記》中的團隊管理哲學
下一篇 : 2013年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