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熱門文章
- 崗位分析法——工作日志法、關鍵事件
- 做好銀行貸款管理的工作
- 執行力培訓:工作中如何提高執行力?
- 切實做好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 杭州執行力培訓:警惕“高效工作法”
- 【培訓心得】由課程《工作中的情商》
- 崗位分析之工作日志法
- 酒店營銷需做的外包工作
- “五部曲”幫助采購員做好本職工作
- 表達能力VS專業能力——企業應該選
相關熱門內訓課程
- 團隊賦能工作法
- 建筑企業工作研究與生產線平衡管理
- 怎樣抓好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在末端的
- 團隊長角色認知與工作教導
- 黨政機關拒絕職業“浮躁病”讓工作到
- 矩陣中的工作協調、沖突管理和跨部門
- 打造高效能團隊——點燃團隊工作激情
- 卓越流程管理與優化工作沙盤模擬課程
- 管理智慧工作坊
- 金字塔原理:邏輯思維與有效表達
相關熱門公開課程
工作能力強的人,全都擅長結構化表達
導語:職場不會表達,干活等于白干!
“廢話太多、邏輯混亂,比較干練的同事兩三句能講完的事情你卻需要10句、20句才能說清楚.”
以上是剛工作時的我最經常被領導批評的一句話。
后來我才明白表達混亂的本質,是思維混亂
通過觀察身邊很多工作能力特別強的同事,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能用結構化表達高效傳遞信息。 他們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復雜問題,讓團隊快速達成共識,這種能力直接決定了工作效率和職場競爭力。
今天,我就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幾個提升結構化表達的方法,讓你在職場上說話更有分量。
01RAP法則:先拋結論,讓表達快準狠
職場第一鐵律,領導沒空聽你講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特別是剛入職場的新人基本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跟人溝通時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東西都倒出來,想到哪說到哪,沒有清晰的脈絡。最后說了半天,聽眾還是不知道你要干什么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你沒有先說重點。
結構化表達的核心,就是“結論先行”。 這里我給大家推薦一個超實用的表達框架——RAP法則:
R(Result)結果先行:先說結論,別讓對方猜。
A(Analysis)解釋原因:再說明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
P(Proposal)提出建議:最后給出解決方案或行動建議或者是立場。
舉個真實的例子,上個月我們要決定一個新產品的推廣策略,兩個同事的匯報形成了鮮明對比:
A員工:
"呃...關于這個營銷方案,我們團隊做了很多調研,用戶反饋有些說好有些說不好,推廣渠道方面需要考慮ROI,預算分配可能需要調整,時間節點的話..."
B員工:
“建議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推廣策略(R)。數據顯示,線上推廣能覆蓋更多年輕用戶,線下活動能增強品牌體驗感(A)。具體推廣方案包括社交媒體廣告投放、線下體驗店活動等(P)。”
看到區別了嗎?
前者讓人聽得云里霧里,后者直接命中要害,這就是結構化表達的魔力。
先把結論說出來,是對聽眾時間最大的尊重。
訓練建議:
每天用RAP法則復盤一件事,強迫自己“先結論,再解釋”,堅持21天,你的表達會變得干凈利落。
02、POSSA法則:聽懂再說,讓回應更有價值
不會傾聽的人,永遠說不到點子上。
很多人表達混亂,其實是因為沒聽懂對方在說什么。
我曾因沒聽懂領導意圖鬧過笑話,有一次季度績效面談,當主管剛提到"跨部門協作"四個字,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解釋遇到的困難,殊不知對方是想表揚我這方面的進步。
那次尷尬經歷讓我學會了FOSSA傾聽法,它是一種幫助你從傾聽→思考→回應的完整表達邏輯:
F(Fact):對方說了什么事實?
O(Opinion):他持什么觀點?
S(Support):用什么論據支持?
S(Summary):我能總結出什么?
A(Action):我該如何回應?
這個方法徹底改變了我的溝通方式。比如當老板說:"最近項目進度有點慢啊。"
以前的我會說:"因為技術部門那邊..."
現在的我會說:
"確實比原計劃延遲了3天(F)。您擔心影響整體進度(O)。主要卡點在接口調試(S)。我理解是需要加快核心模塊開發(S)。已經協調了2名開發明天重點突破(A)。"
看到區別了嗎?
前者是條件反射式的辯解,后者是結構化的問題解決思路。
日常訓練技巧,建議大家可以在日常溝通中,嘗試默默在腦中拆解對話,久而久之你的回應就會有針對性、有邏輯、有溫度。
真正的溝通高手不是說得最多的人,而是聽得最明白的人。
03輸入+輸出,雙驅動訓練秘訣
就像健身需要同時注重營養攝入和訓練強度一樣,結構化表達能力的培養也需要"輸入"和"輸出"兩個齒輪緊密咬合。
結構化輸入,培養你的思維骨架
如果腦子里沒有清晰的框架,說出來自然就是一團亂麻。
提升表達不是靠盲目積累信息,而是要有意識地分析信息的組織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拆解優秀表達
讀行業報告時,標注作者的邏輯框架(比如“問題-原因-方案”還是“結論-論據-案例”)
聽TED演講時,記錄演講者如何層層遞進引導聽眾
建立自己的“表達框架庫”
匯報框架:成果-挑戰-需求-計劃
問題分析框架:現象-根因-影響-對策
說服框架:痛點-方案-收益-行動
反向分析爛表達
遇到啰嗦的郵件或會議,試著用一句話概括核心內容
思考:“如果是我,會怎么更簡潔地表達?”
輸出練習,讓你越說越清晰
如果你只是學了一堆理論,卻從不練習,那你的表達還是老樣子。
日常訓練建議:
每天選一個事件/觀點,逼自己在30秒內說清楚(結論+關鍵論據)
錄音回聽,聽聽自己有沒有“嗯、啊、然后”之類的廢話,確保10秒內拋出重點。
反向復述溝通法,就是在別人說完后,用自己的話總結:“您剛提到三點,第一…第二…第三…,我理解對嗎?”能大幅提升你的信息抓取能力
再厲害的表達高手,也是從"磕磕絆絆"練到"流暢自然"的。每次溝通都是練習機會,多說多調整,進步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寫在最后:
那些升職快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最會表達的。
他們能用3句話說清楚別人30句都講不明白的事;
他們能在會議上精準抓住重點,讓領導瞬間聽懂;
他們的郵件永遠簡潔有力,減少來回溝通的成本。
結構化表達,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秩序”。 就像搭積木,每一塊都放在正確的位置,整個結構就穩了。
所以,別再說“我天生不會表達”——邏輯是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從今天開始,試試這幾個方法:
用RAP法則說話(先結論,再解釋)
用FOSSA模型傾聽(聽懂再說)
輸入時分析結構(看框架,不只是內容)
每天練習輸出(說多了,自然就順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件事,說明你還沒真正理解它。”——愛因斯坦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少走彎路,在職場中說得清楚,贏得漂亮。
上一篇 : 當上領導后,一定要學會“吵架”
下一篇 : 真正的大佬都有一個特征:從不考慮別人